

直招军官培训结束了,一大批志存高远、朝气蓬勃、学识丰富的青年才俊走进部队,强军队伍又汇入了新鲜血液,新质战斗力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动能。
从书香校园到演兵前线,从学术殿堂到火热军营,这些高校学子在身份与角色的深刻转变中觉醒,经历着一场关乎价值、信念与能力的集体淬炼。
这场觉醒,关乎青春的意义,关乎知识的真谛,关乎使命的追寻,他们以奋斗定义青春,以实践检验真知,以融入担当使命,清晰地标定了个人价值与强军事业交汇的辉煌坐标。
一、回答胜战之问:以奋斗为青春注脚点点金,在强军事业中找准个人定位
“什么样的青春最有价值?”这个永恒的青年之问,在强军时代有着最为鲜明的答案。当个人理想与强国强军的宏伟蓝图对接,青春的奋斗便获得了最坚定的航向。对于直招军官而言,从相对独立的个体学习环境,踏入强调集体、奉献与使命的军营,首要的冲击与转变正是价值体系的重构。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专业的杨德超曾困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路径,是火热的集体生活与共同的强军目标让他豁然开朗。他发现,当个人的奋斗融入一个更崇高的集体事业时,“小我”的困惑便被“大我”的使命感所取代。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强军梦想”的觉悟,是一种深刻的群体性觉醒。
他们认识到,最具价值的青春,并非仅仅用于个人职业成就的积累,而是用于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硕士毕业生何金宏将自身比喻为“个人星火”,而将强军事业比喻为“壮丽星河”,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从孤立到融合、从自利到奉献的价值跃迁。他们用行动证明,只有将青春之我奋斗于强军之路,个体的生命才能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获得最极致的绽放,这是对“胜战之问”最有力、最真诚的青春回应。
二、推动知行转化:以实践为淬火熔炉,在打赢导向下挤干知识水分
直招军官携笔从戎,最显著的优势是系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思维。然而点点金,知识本身并非战斗力,从理论掌握到战场应用,其间存在着一条必须用实践填平的鸿沟。如何将“知识图谱”对接“胜战密码”,将“书生笔墨”化作“打赢利器”,成为他们转型路上必须攻克的核心课题。
这是一场“挤干知识水分”的主动淬炼。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冯培民体会到,实验室里冰冷的数据,在训练场上关联着未来战场的胜负。这一认知转变是关键性的,它标志着知识从抽象的符号,转变为需要接受实战检验、并最终服务于打赢的“实战蓝图”。硕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魏子灿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决心将专业知识融入强军实践,为打赢赋能。通信工程专业的许士鋆同样立志,要将所学知识扎根于忠诚信仰,淬炼于强军行动。他们的共识是: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积累之多寡,而在于其能否汇入实践、融入行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个过程,是主动将知识置于军事实践的熔炉中反复锻打,剔除其不切实际的“水分”,萃取其克敌制胜的“精华”,从而实现从高校学子向胜任岗位的指挥员、战斗员的跨越。
三、融入强军征程:以担当为成长阶梯,在集体认同中实现自我超越
走进军营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思想、情感与能力的全面重塑。直招军官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破茧成蝶”的过程,既要磨掉书生气,铸就钢铁魂,也要在集体的熔炉中深刻理解“我们”的价值,从而完成从“官之初”到“军之魂”的升华。
集训期的“加钢淬火”,是这一切转变的催化剂。硕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汪洋坦言,训练虽苦,但收获颇丰,汗水洗去娇气,疲惫铸就坚韧,最终顺利拿到了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资格认证”。这份“认证”,不仅是军事技能的达标,更是精神意志的强化与集体认同的深化。当何金宏深刻体会到“‘我们’更重于‘我’”时,他已然领悟了部队作为高度集中统一武装集团的组织精髓。这种对集体主义的尊崇与践行,是个体汇入强军队伍的心理基础,也是他们未来在部队扎根成长、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他们即将奔赴战位,带着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和矢志强军的坚定信念。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强军兴军伟大事业有机体中的新鲜细胞与骨干力量,将在集体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共同汇聚成支撑部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新质战斗力增长的新生力量。
岗前集训的结束,是新征程响亮的开拔号角。我们相信,新时代青年军官们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必将继续深化这场觉醒,将领悟转化为行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奋斗为笔墨,以强军为画卷,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的篇章。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3035期
主 编:彭 凯 朱光耀
责任编辑:李毅康 点点金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