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库布齐沙漠,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在沙海中铺展京融实配,犹如一道“光伏长城”,锁住了万亩沙漠,成为了当地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屏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近日印发的《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正推动光伏建设与荒漠治理深度融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
曾经风沙肆虐的库布齐沙漠,如今矗立起一道延伸400公里的蓝色“光伏长城”,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绿色能源生产的完美结合。
01 生态奇迹: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
库布齐沙漠的变迁是中国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这片曾经“风吹沙起、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构筑起一条全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
该治沙带涵盖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等地,在黄河南岸、库布齐沙漠北缘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展开剩余71%鄂尔多斯市采取“光伏+治沙”模式推进荒漠化治理京融实配,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库布齐沙漠北缘、黄河以南筑起屏障,阻止流沙入侵母亲河。
光伏板下的沙土中,沙柳、柠条等防沙治沙植物茂密生长,形成了一个正在复苏的生态系统。
研究显示,光伏场区内植被因遮荫保湿效应生长情况明显改善。这种“遮阳伞效应”能有效减少20%—30%的地表水蒸发,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02 技术突破:科技赋能光伏治沙
在极端环境下发展光伏产业,技术可靠性是根本保障,库布齐沙漠光伏基地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来应对恶劣环境。
组件方面,隆基绿能推出的BC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已达27.8%,并已规模应用于治沙场景。
今年初,隆基绿能中标国内最大BC集中式电站——内蒙古能源集团达拉特旗防沙治沙50万千瓦光伏一体化一期项目,全部使用高效BC组件。
光伏支架系统同样关键。江苏中信博推出耐腐蚀、抗风沙的跟踪支架京融实配,适用复杂环境,发电增益显著。
一道新能则推广柔性支架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对沙漠地表的扰动,甚至可实现“零地面破坏”。
针对沙区光伏电场风大沙多、植被稀少等问题,科研团队开展了光伏电板阵列沙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通过应用平铺芦苇沙障-灌草种子技术进行光伏电站沙化土地治理,治理后植被盖度可达到78%以上。
03 未来挑战:消纳难题与系统创新
随着沙戈荒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提高,消纳压力陡然增大,这已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指出,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今后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解决方案包括从“风光、系统、市场、用电、政策”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2025年国家能源局已明确将编制促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就地消纳的实施方案,研究加强绿电消纳新模式。
同时,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虚拟电厂(VPP)与零碳园区正成为沙戈荒电力消纳的“黄金搭档”。
VPP通过物联网+AI技术,将沙戈荒基地的分散电源、储能、可调负荷“云端聚合”,形成可灵活调度的“虚拟电站”。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长城”只是中国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十四五”期间,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能源绿洲”。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五五”期间将新增光伏治沙规模253GW、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这场实践证明京融实配,人类能够用智慧重构生态平衡,将沙漠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于:山东省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